打假,真功夫!


案例注解
與傳統商務活動不同,電子商務活動的整個交易過程在網絡中瞬間完成,跨境電商更是突破商標使用地域性的限制,由此給知識產權保護增加難度。為此,海南省知識產權局聯合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、??诤jP,構建起跨境電商知識產權監管聯合執法機制,同時推行依申請保護模式和“先行禁令”,打造海南自貿港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保護新模式。
案例進展
2021年6月,海南省知識產權局聯合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、??诤jP,通過統一行動、精準打擊,一舉查獲5家涉嫌商標侵權的跨境電商。目前,該案已移交海南自貿港知識產權法院進行民事侵權糾紛審理。
畫外音
擦亮公平競爭金招牌
在市場活動中,對很多企業來說,最擔心的就是遭遇不公平、不正當的競爭。而假貨的出現,侵犯了知識產權,擾亂了市場秩序,破壞了營商環境,為經營者所痛恨。然而,就跨境電商而言,在隱匿性、即時性、無紙化交易下,其侵權案件信息辨識度差、數據量大、源頭復雜,給監管帶來很大挑戰,尤其考驗監管智慧。
堵點正是改進工作的起點。省知識產權局聯合市場監督管理局、??诤jP,以制度創新為抓手,推出聯合執法新模式。一方面,突出“聯”字,以密切協作打破單純依靠海關監管的局限,在優勢互補、聯合監管中,實現對侵權行為“一條龍”查處、“全鏈條”打擊;另一方面,突出“先”字,以“先行禁令”下“先手”、搶“先機”,第一時間排除侵權損害,并依托自貿港知識產權法院,最大程度守護合法權益。不管是“聯”,還是“先”,無不體現出對知識產權以及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重視,彰顯出創新意識、法治思維。
公平競爭,是營商環境的一大招牌。就該案例來看,保護知識產權,營造公平環境,不在于口號喊得響不響,關鍵在行動能否跟得上。唯有瞄準新形勢、新變化,突出法治、大膽創新,有的放矢推進制度創新,多出實招、善用硬招,真正發揮監管“千里眼”“順風耳”作用,不放過每一個侵權行為,不冤枉每一個合法經營市場主體,才能真正營造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,為海南自貿港吸引更多流量。